六月初六是什么節(jié)日吃什么(六月初六是什么節(jié)日)
關(guān)于六月初六是什么節(jié)日吃什么,六月初六是什么節(jié)日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農(nóng)歷六月初六,在民間被稱為天貺節(jié)、翻經(jīng)節(jié)、姑姑節(jié)。
2、 天貺意為賜贈,天貺節(jié)起源于宋真宗趙恒。
3、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jié),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4、 天貺節(jié)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
5、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攙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
6、認為吃了用麥粉和糖油做的面食,對增強體質(zhì)有益。
7、有詩云:“早市離家二里遙,攜籃趕上大云橋。
8、今朝不吃麻花粥,荷葉包來茯苓糕。
9、”這類糕點為人喜歡,其原因是它松軟、清口、甜淡適宜,而又價廉潔。
10、不過如今的糕點市場已經(jīng)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尋覓賣茯苓蛋糕的店攤已經(jīng)很難尋見了。
11、 另外,民間也流傳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
12、“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
13、此諺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
14、江南地區(qū),經(jīng)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
15、傳說這一天曬衣衣不蛀,曝書書不蠹。
16、此俗見于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獲編》,文云:“六月六日,內(nèi)府皇史晟曝列圣實錄及御制文集,為每年故事。
17、”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曬裘衣雜物,以防蟲蛀。
18、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jié)日,叫做“翻經(jīng)節(jié)”。
19、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jīng)回來,不慎將所有經(jīng)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干了,方才保存下來。
20、因此寺院藏經(jīng)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21、 關(guān)于“六月六”還有很多的傳說,“六月六,請姑姑”是流傳很廣的一個。
22、每逢農(nóng)歷六月初六,農(nóng)村的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個習俗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候就興起的。
23、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兒女親家趙衰對他很反感,直言數(shù)落了他,狐偃不聽,當眾把親家責怪一番,趙衰年老體衰,不久因氣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24、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對家人說,六月六日趕回家過生日。
25、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決定六月六日殺狐偃,抱父仇。
26、 狐偃的女婿把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狐偃的女兒得知這個消息后整天心驚肉跳,在六月初五這天,悄悄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
27、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28、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來請女婿。
29、到相府后,狐偃請女兒、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對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錯。
30、今天女婿設計殺我,雖然過于狠毒,但事沒辦成。
31、他為民除害,為父報仇,我決不怪罪。
32、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禮當受我一拜。
33、希賢婿看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座賓客又驚又喜,女兒、女婿叩頭謝罪,前仇盡釋。
34、 從此后,狐偃真心改過,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
35、此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閨女,應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
36、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37、 上海的民諺卻夸張而有趣:“六月六,曬得鴨蛋熟。
38、”把驕陽下的酷熱說得很形象化。
39、早年人們常在這一天曬伏醬、付瓜,為了防潮防腐,人們常于這一天用桐油涂飾門窗和梁柱。
40、 北方人的諺語則是:“六月六,看谷秀。
41、”一般說,莊稼長得好不好,秋收時豐歉如何,這時候已大致可以測定了。
42、 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六月初六是什么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