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簡介(退避三舍的典故簡介)
關于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簡介,退避三舍的典故簡介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2、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退避三舍。
3、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
4、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擴展資料: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6、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7、”舍,軍行三十里。
8、后重耳返國執(zhí)政,?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
9、——《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的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爭權奪利、挺身而出針鋒相對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10、鋒芒畢露是一個成語,讀音是fēng máng bì lù,意思是刀鋒和矛尖都露出來。
11、比喻銳氣和才干全都顯露,透露出來。
12、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是一個中國漢語詞語,意思是挺直身體站出來的意思。
13、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退避三舍的典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