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為什么說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關于宇宙起源的最為正確的理論)
關于為什么說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為什么說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關于宇宙起源的最為正確的理論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四周什么也不是 大爆炸: 宇宙的起源假說之一:最初是奇點,然后是大爆炸,通過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物質。
2、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為最有說服力的宇宙圖景理論。
3、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論仍然缺乏大量實驗的支持,而且我們尚不知曉宇宙開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圖景。
4、 【觀點提出過程】 人們是怎樣能推測出曾經可能有過宇宙大爆炸呢?這就要依賴天文學的觀測和研究。
5、我們的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兩千億個恒星中的一個。
6、像我們銀河系同類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還有千千萬萬。
7、從觀測中發(fā)現(xiàn)了那些遙遠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飛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脹的宇宙。
8、 對此,人們開始反思,如果把這些向四面八方遠離中的星系運動倒過來看,它們可能當初是從同一源頭發(fā)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發(fā)生過一次難以想象的宇宙大爆炸呢?后來又觀測到了充滿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就是說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余波雖然是微弱的但確實存在。
9、這一發(fā)現(xiàn)對宇宙大爆炸是個有力的支持。
10、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現(xiàn)代宇宙學的一個主要流派,它能較滿意地解釋宇宙學的一些根本問題。
11、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在20世紀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來就有了萌芽。
12、20年代時,若干天文學者均觀測到,許多河外星系的光譜線與地球上同種元素的譜線相比,都有波長變化,即紅移現(xiàn)象。
13、 到了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總結出星系譜線紅移星與星系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成正比的規(guī)律。
14、他在理論中指出:如果認為譜線紅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結果,則意味著河外星系都在離開我們向遠方退行,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
15、這正是一幅宇宙膨脹的圖像。
16、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現(xiàn)代宇宙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中,后來發(fā)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形成了我們的宇宙。
17、美籍俄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第一次將廣義相對論融入到宇宙理論中,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于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物質,最初的溫度超過幾十億度,隨著溫度的繼續(xù)下降,宇宙開始膨脹。
18、 大爆炸理論是關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大爆炸理論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補充和發(fā)展,但一直寂寂無聞。
19、 40年代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
20、該理論認為,宇宙在遙遠的過去曾處于一種極度高溫和極大密度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被形象地稱為“原始火球”。
21、所謂原始火球也就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現(xiàn)在的宇宙仍會繼續(xù)膨脹,也就是無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發(fā)到極限的時候,宇宙又會變成一個原始火焰即無限小的點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開始膨脹,物質密度逐漸變稀,溫度也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tài)。
22、這個理論能自然地說明河外天體的譜線紅移現(xiàn)象,也能圓滿地解釋許多天體物理學問題。
23、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
24、 60年代,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fā)現(xiàn)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他們發(fā)現(xiàn)了宇宙背景輻射,后來他們證實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遺跡,從而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5、他們也因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6、 20世紀科學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
27、他對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來的宇宙演化圖景作了清晰的闡釋.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還要小的奇點,然后是大爆炸,通過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物質。
28、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為最有說服力的宇宙圖景理論。
29、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論仍然缺乏大量實驗的支持,而且我們尚不知曉宇宙開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圖景。
30、 【理論觀點】 大爆炸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
31、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
32、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爆發(fā)。
33、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
34、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
35、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tài)的物質。
36、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
37、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么發(fā)生衰變,要么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
38、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后,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
39、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
40、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tài)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