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寫作背景是什么(石壕吏 寫作背景)
關于石壕吏寫作背景是什么,石壕吏 寫作背景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各率所部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為安慶緒所敗,六十萬大軍潰于鄴城之下。
2、郭子儀退守洛陽。
3、朝廷緊急征兵拉夫。
4、這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因途中親見而作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
5、因其基本上采用實錄的筆法,所以有"詩史"之譽。
6、然而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無動于衷,他是懷著一顆熾熱的仁者之心去審視國難民憂的:"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7、""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8、""四郊未寧靜,垂老未得安。
9、""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0、""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11、""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
12、"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長歌當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13、""天地終無情","塌然摧心肝"。
14、他記下了戰(zhàn)亂時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青壯年全都上了戰(zhàn)場,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軍;石壕吏夜間突襲捉人,也只能帶走一位老嫗;潼關吏正加緊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淚送別新郎;"子孫陣亡盡"的老人悲憤無奈地出征;無家可歸的老兵已無須與誰告別。
15、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于為國分憂。
16、詩人筆下的老嫗、新嫁娘、垂老者、無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犧牲精神。
17、詩人寫出了這些普通人樸實無華卻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讀之不免一灑"千秋之淚"。
18、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軍。
19、詩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畫地再現(xiàn)了詩人的這次親身見聞。
20、敘而不議,這是杜甫此類詩的特點。
21、詩人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耐人尋味。
22、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墻走"的老翁,這是多么不平常的時期!"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的對比令人驚心。
23、而老婦的陳辭,更是催人淚下。
24、就是這樣一位老婦,竟然真的被帶走了。
25、這或許是那位老翁"逾墻"時不曾料到的吧?。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