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出自哪里(ldquo 秀才不出門 盡知天下事 rdquo 的意思)
關(guān)于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出自哪里,ldquo 秀才不出門 盡知天下事 rdquo 的意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的意思是:雖然足不出戶,但知道外界發(fā)生的事情。
2、這兩句諺語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guī)于牖,以知天道。
3、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4、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5、”意思是:不走出家門,通過道就可以知曉天下事理;不觀望窗外,通過道可以知曉自然規(guī)律。
6、走得越遠,對道就知道得越少。
7、常言道“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能夠不用出門就可以知天下事,是有參悟了道的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處,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實智慧的成就。
8、一個按照“道”的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門,就會知道天下的事。
9、如果有真智慧修養(yǎng)的人,用不著到外面實際經(jīng)驗,就可以了解事實的究竟。
10、擴展資料《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主要談的是哲學(xué)上的認識論。
11、本章闡述了人類認識能力的兩種境界:一種是彼岸的智慧,一種是世俗的知識。
12、一般人所用的是后者,屬于后天的能力;而圣人所用的是前者,先天的能。
13、這兩種境界的方向是相反的,即佛說的“彼岸智慧”和此岸世間智的差異。
14、不出門戶,就能知天下;不視窗外,就能知曉天道。
15、這就是彼岸的智慧,是一種往內(nèi)走的方向,進入無眼、耳、鼻、舌,身,意的狀態(tài),不斷深入,直至回歸到道的境界、如來境界。
16、此時肉眼自然上升到天眼,那么肯定能知曉天道,不需要開窗戶看,就是“不窺牖,見天道”。
17、而“不出戶,知天下”,就是慧眼的境界,那么不斷向內(nèi)深入,乃至法眼、佛眼,都會出現(xiàn)。
18、實際上五眼六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都是修行的副產(chǎn)品,是在往內(nèi)走的過程中的必然產(chǎn)物。
19、那么如果反過來,往外走的方向,“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越往外走,知道的越少。
20、因為只有一個肉眼凡胎,只知道用眼、耳、鼻、舌、身、意去追求外面的物質(zhì),這樣一種探索的方式只可能越知越少,而且肉眼所看到的多數(shù)只是幻覺,真相是超越有形世界的。
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2、”圣人,有道之人,根本不用世俗的知識,所以“不行”“不見”“不為”,他是進入無眼、耳、鼻、舌、身、意的狀態(tài),以彼岸的智慧,洞見一切,即佛陀說的“般若波羅蜜”。
23、道家文化學(xué)者陳鼓應(yīng)在《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說: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guī)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guī)律(或原則),當(dāng)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
24、他認為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面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欲(情欲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fā)就會趨于頻繁)。
25、老子認為人們應(yīng)透過自我修養(yǎng)的功夫,作內(nèi)觀返照,凈化欲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guī)律。
26、老子是一位博學(xué)多識之人,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他認為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經(jīng)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
27、因此要重視理性認識,間接知識。
28、“不出戶”、“不窺牖”這類極而言之的強調(diào)手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應(yīng)用的。
29、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jīng)。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