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齊物論原文及翻譯(莊子的齊物論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小樂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莊子的齊物論原文及翻譯,莊子的齊物論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齊”指齊同、整齊;“物”指事物、天下萬物;“論”指言論、主張。一種認為,齊物論就是“齊物之論”,即整齊萬物的理論;另一種認為,齊物論就是齊同“物論”,也就是要齊同各家各派針對天下萬物所作出的不同言論。
所謂“齊物論”,實際上是包含著齊物和齊論兩個方面內(nèi)容的。也就是說,粗淺理解起來,齊物論就是齊同客觀事物和思想言論。莊子認為,客觀萬物雖然是千差萬別的,但卻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樣的,沒有必要分出區(qū)別,這就是“齊物”;人們的各種觀點和言論雖然是千差萬別的,但也應(yīng)該把它們看作是一樣的,沒有所謂是非之分,這就是“齊論”。
對莊子齊物論的作品鑒賞
“齊物論”,即整齊萬物之論。莊子提倡齊一萬事萬物,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無差別的,正確與錯誤是無差別的,一切事物都是這樣。本篇表現(xiàn)的是莊子對世俗的否定,和對無差別的自由境界的向往。莊子認為,要達到無差別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須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忘掉物我之別,忘掉是非之辯。
《齊物論》共有七個主要寓言,分別是: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狙公賦芧、堯問于舜、嚙缺問乎王倪、瞿鵲子問于長梧子、罔兩問景及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的中心思想
《齊物論》的中心思想是肯定人與物的特殊內(nèi)容及其價值。莊子對事物的認知不僅僅停留于事物表面,他反對認識事物片面性的論證看法與物我皆知的認知水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一種儒學(xué)文化的駁斥。
莊子從“道未始有封”(即道無所不在,而未曾有彼此之分)的命題出發(fā),論證任何事物本不確定不變的是非標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闡述爭辯只是對“道”的歪曲,割裂的道理,表達齊是非,齊彼此,齊無我,齊壽天的內(nèi)容。
齊物論對現(xiàn)在的啟示
1、經(jīng)驗事物是相對的,不確定的,是辨證的。經(jīng)驗事物在性質(zhì)上,功能上的種種區(qū)分,都是在“相與對待”(對待事物)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是不確定的,是變動的,在本然的意義上,在未落入對待的情況下,它們實際上是“齊同”、“齊一”的。
2、經(jīng)驗知識是人為的,主觀的判斷。事物的貴賤、大小、有無,是非等的區(qū)別,都是依緣于不同的認識主體或主體的不同認識角度,認知情境而出現(xiàn)的。
莊子齊物論的現(xiàn)實意義
莊子提出齊物論,主張消除事物之間的差別和對立,以達到萬物平等的境界,但并不能因此將莊子的齊物論思想納入相對主義的范疇。從齊物論可以看出,莊子主張消除萬物差別和對立的前提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對立的充分認識、了解與承認,在此前提條件下對對立的觀念進行批判和重塑,它既包含了對事物差異性的認識,又不是簡單地對差異性的抹殺。
而是著重只從主觀上消除差異,實現(xiàn)主觀意識上的平等,而這并不代表現(xiàn)實中的差異的消除,并且莊子也覺察到日常生活中的差異的不可消除的現(xiàn)實性。但是雖然現(xiàn)實中無法消除,這樣做至少可以使差異的事物更加充分展開,進而達到對事物的愈加全面的把握。
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