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貨可居是什么意思】“奇貨可居”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原意是指把稀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把某種難得的東西(如人才、資源、機會等)當作珍貴的資本,以期在未來獲取更大的利益。
一、成語釋義總結
項目 | 內(nèi)容 |
成語 | 奇貨可居 |
拼音 | qí huò kě jū |
出處 | 《史記·呂不韋列傳》 |
原意 | 把稀有的貨物囤積,等待高價出售 |
現(xiàn)代用法 | 比喻利用稀缺資源或人才謀取利益 |
用法 | 作謂語、賓語;多用于貶義或中性 |
近義詞 | 物以稀為貴、投機取巧 |
反義詞 | 平易近人、物美價廉 |
二、成語來源與故事背景
“奇貨可居”最早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故事講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商人呂不韋,在趙國看到一位落魄的秦國公子異人(后來的秦莊襄王),認為他是可以投資的對象。他覺得這個人雖然目前處境艱難,但將來有成為君主的潛力,于是決定將他視為“奇貨”,進行投資。最終,呂不韋通過資助異人,幫助其登上王位,并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經(jīng)濟回報。
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奇貨可居”的含義:即在別人尚未察覺價值時,提前發(fā)現(xiàn)并加以利用,以圖未來獲利。
三、使用場景舉例
場景 | 示例句子 |
商業(yè)投資 | 他看準了這個新興市場,決定把資金投入進去,算是“奇貨可居”。 |
人才管理 | 公司把重點培養(yǎng)的人才當作“奇貨可居”,希望他們未來能帶來更大效益。 |
政治策略 | 某些政客善于發(fā)掘潛在人選,將其視為“奇貨可居”,為日后鋪路。 |
四、使用注意事項
1. 語義偏向:該成語多用于帶有功利性質(zhì)的行為,常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2. 適用對象:適用于描述對稀缺資源、人才、機會的重視和利用。
3. 情感色彩:根據(jù)上下文不同,也可中性使用,強調(diào)“未雨綢繆”或“先機之利”。
五、結語
“奇貨可居”不僅是一個歷史典故,更是一種現(xiàn)實中的策略思維。它提醒人們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fā)現(xiàn)和把握那些看似不起眼但潛在價值極高的事物。然而,也應警惕過度投機,避免因短視而忽視長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