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樂觀的事例素材啟示(蘇軾樂觀的事例)
關(guān)于蘇軾樂觀的事例素材啟示,蘇軾樂觀的事例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tǒng)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jīng)坎坷。
3、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chuàng)豪放一派。
4、他心胸坦蕩,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chuàng)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
5、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
6、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后世。
7、一,書香世家蘇軾,字子瞻,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8、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9、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程文應的女兒,書香門第出身,因從小耳聞目染,故品德、學識都相當好,蘇軾很幸運有這樣的母親,因此他能夠受到良好的家教。
10、祖父蘇洵等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11、三年后其弟蘇轍也誕生了。
12、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記載,蘇家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難以確定,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
13、蘇軾的父親蘇洵志在科舉,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大約是在蘇軾出生后的時期,他己經(jīng)年過而立,結(jié)果是屢試不中,只能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因此他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
14、蘇軾出生后不久,蘇洵便到京都去游學,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都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言傳身教。
15、他最早由母親啟蒙,后來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老師,與鎮(zhèn)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學習。
16、蘇軾和其后成為當?shù)匦±舻年愄踅?jīng)常受到私墊先生的褒獎。
17、當時中國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傳授學業(yè),蘇軾與鎮(zhèn)上的孩童并坐讀書的道觀私墊則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
18、在私墊里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nóng)民子弟,蘇拭在私墊里度過了童年,這培養(yǎng)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日后的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處。
19、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墊里讀了三年,十歲時母親教他念《后漢書》,讀到《范傍傳》時,他感慨很深。
20、不自覺地就嘆息起來,并對母親說:"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謗,母親高興不高興?"程氏說:"你如果真能像范謗一樣,我難道不能像范謗的母親一樣感到光榮嗎?由于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的非常快。
21、二、名震京城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xiāng)眉山專心學習。
22、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并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23、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
24、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jiān)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于取了第二名(后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
25、),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
26、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于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
27、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28、"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后進的愛心。
29、后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30、東坡在赴京考試以前,已經(jīng)在家鄉(xiāng)結(jié)了婚。
31、蘇軾母親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蘇家嘉佑四年,喪期已滿,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長江水路赴京都。
32、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
33、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
34、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
35、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后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
36、"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
37、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38、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當于副知府。
39、去上任時,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邊的鄭新門才依依不舍地與兄長分手道別。
40、后來蘇軾把當時所作的一首 《留別詩》收集在自編《東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這首詩是自己的處女作。
41、他在鳳翔府判官任內(nèi)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長時間不下雨,嚴重的旱災使百姓們生活困難。
42、后來奉上級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
43、后來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風官舍的北邊筑了一個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發(fā)的為這件事作了"喜雨亭記",并以輕快的筆調(diào)抒發(fā)了久旱得雨的喜悅心情。
44、三、反對變法英宗繼位以后,韓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愛護蘇軾,其實有點妒忌他的才華,所以蘇軾辦事格外小心。
45、為了應付山陵的需要,他編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順渭水東下,可是水太淺,木筏便停滯住了,他非常著急,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設法運出。
46、后來又碰上西夏人侵,邊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應軍糧民食,十分的辛苦。
47、除了疲于工作,蘇軾還得應付官場上的種種關(guān)系。
48、由于之前所學的圣賢教誨與政治現(xiàn)實差距甚遠,作為一位初任官職的熱血青年,他感到無比的憂慮。
49、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鳳翔的任期屆滿后,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
50、不料翌年他深愛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鄉(xiāng)貢進士的女兒,知書識禮,能詩能文,十六歲嫁給東坡,后來生下兒子蘇邁,可惜紅顏薄命,二十七歲就死了),不到一年,父親也跟著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樞回到了故鄉(xiāng)眉山。
51、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xiāng)。
52、翌年,出任監(jiān)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
53、此時,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為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
54、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于求利。
55、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后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神宗接受。
56、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舊法派的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
57、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58、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沒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便請調(diào)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和挫敗感。
59、杭州是個風景秀麗之地,蘇軾在辦完公務后,便四處游玩,以解煩憂。
60、他在此地不但結(jié)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樓醉書》等。
61、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以詩人的身份,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從此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lǐng)域。
62、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愿調(diào)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
63、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 《超然臺記》、《水調(diào)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64、四,漂泊流離蘇軾后來被調(diào)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
65、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并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
66、不久,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臺詩案"。
67、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的確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絕》的第四首:"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zhuǎn)手空。
68、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69、"這首詩就是諷刺青苗法的執(zhí)行不力,官吏強迫農(nóng)民借錢,然后又在當?shù)亻_設賭場、妓院,把錢撈回來的丑惡行徑。
70、但這畢竟是詩,本不應構(gòu)成罪狀,但是圍繞新法所進行的嚴肅的政治斗爭己演變成爭權(quán)奪利的宗派斗爭,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貴,就難免獲罪。
71、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于死地,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72、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jīng)為蘇軾祈福外,前太子少師(太子的老師)張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鎮(zhèn)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勢緩和下來。
73、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為他說情,最后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
74、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于免于一死。
75、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
76、后來,只好暫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jié)儉過活。
77、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shù)十畝,讓他耕種、造屋。
78、他汗流陜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79、由于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jīng)長滿荒草的地方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80、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征。
81、辛苦一年后,蘇軾在東坡旁筑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82、蘇軾在經(jīng)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后,胸中郁積著無數(shù)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chuàng)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
83、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
84、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
85、原因有二:一、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86、二、由于 "烏臺詩案"給他打擊很大,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yǎng)有關(guān)的文章,如《前赤壁賦》,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
87、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赤壁賦》等作品,來闡發(fā)自己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88、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shù)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89、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
90、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91、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邑、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chuàng)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92、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
93、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
94、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jīng)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xiàn)像東坡這樣的人物!"五、政事艱難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
95、這年臘月調(diào)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
96、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大力提撥舊派人物,東坡奉召還朝,太后命坐賜茶,又撒御前金蓮燭臺送他回院。
97、由于太后廢除新法,政局的情勢開始逆轉(zhuǎn),原為政權(quán)中樞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
98、司馬光等昔日的重臣們又得以重新執(zhí)政。
99、后世史家稱之為 "元枯更化",舊法派繼續(xù)當權(quán)執(zhí)政。
100、第二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
101、蘇軾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
102、人京以后,蘇軾發(fā)現(xiàn)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jīng)有相當?shù)某晒抉R光上臺后,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
103、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xiàn)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態(tài)度自然有所改變。
104、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采用,司馬光堅決不肯。
105、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
106、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里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107、這年九月,舊法派的領(lǐng)袖司馬光去世,使得舊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閥之爭。
108、集宋朝理學之大成的程頤領(lǐng)導的洛黨相蘇軾等人的蜀黨勢不兩立,朔黨夾雜其間,也糾纏不清,派閥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對私事的誹謗。
109、元枯四年,蘇軾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便請調(diào)轉(zhuǎn)任杭州葉知事,上任時,杭州人焚香列隊歡迎,不料蘇軾剛到任就遇到嚴重的天災和病害。
110、后來,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醫(yī)院。
111、蘇軾在知事任內(nèi)修筑了與白居易的白堤齊名的西湖蘇堤。
112、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并兼任侍讀,但是遭到作風激進的朔黨的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diào)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而離開朝廷,次年轉(zhuǎn)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知事。
113、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這是蘇軾從政以來的最高職位。
114、六、詩人之死蘇軾的職位越升越高,而對立的黨派對他的攻擊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對其以前的文字獄(即烏臺詩案)大作文章。
115、郁郁寡歡的蘇拭請奏調(diào)任江南之地,但末獲批準。
116、元枯八年九月,蘇軾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
117、同月,高太后崩逝,"元佑更化"也隨之宣告結(jié)束了。
118、元佑八年九月,十八歲的哲宗開始親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張的新法。
119、政權(quán)又轉(zhuǎn)移到呂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對舊法派展開了嚴酷的彈劾。
120、紹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zhuǎn)任英州的途中義受命流放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
121、在惠州的兩年中,蘇軾生活困窘,有時連釀酒的米也沒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種。
122、可是蘇軾這一輩子對磨難早就習慣了,他對這一切安之若素。
123、他有兩句詩寫道:"為報先生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
124、"即使身處遭人唾棄的嶺外之地,也不因此而喪志,仍舊悠然地過著清貧的生活。
125、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罷休,再度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于他。
126、這次蘇軾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
127、儋州在海南島,是一個人跡罕至,瘴疬叢生之地。
128、而蘇轍當時則被貶在雷州,兩地間隔著海峽,兩人要分手時,蘇軾還打趣說:"莫嫌瓊雷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
129、"到了儋州,蘇軾一貧如洗,為了糊□,他連酒器都賣掉了。
130、可是他沒忘了讀書,這一段時間他最愛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
131、他還常常帶上個大酒瓢,在田野里邊唱邊走,作詩自娛。
132、他還結(jié)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閑了就去串門,跟野老飲酒聊天,還常常給鄉(xiāng)鄰看病開方。
133、蘇軾晚年流放海外的歲月很艱苦,但他仍然超然灑脫,并自得其樂。
134、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攝政,試圖促成新舊兩派的和解。
135、五月,蘇軾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舉為成都玉局觀。
136、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蘇軾一家死了九口人,雖然生活對他如此殘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樂觀開朗、富有朝氣。
137、蘇軾六月渡過瓊州海峽返北,月在悍江邊時,他吟誦道:"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138、"百姓并沒有忘記這位大詩人。
139、蘇軾北還,經(jīng)過潤州、前往常州時,運河兩岸擁滿了成千上萬的百姓,他們隨船前行,爭著要看看這位久經(jīng)磨難的大詩人的風采。
140、然而,此時的蘇軾因旅途勞頓早已染病在身。
141、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臥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