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惠安女服飾圖片(惠安女的服飾特征)
關(guān)于泉州惠安女服飾圖片,惠安女的服飾特征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是根據(jù)地名來的。
2、 惠女穿著的具有古老傳統(tǒng)的服飾主要是: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
3、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凈峰兩個類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后者斗笠較細、薄、輕、小。
4、后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shù)膬蓚?cè),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
5、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
6、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fā)還留有劉海。
7、惠安女頭戴的斗笠涂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
8、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fā)型等作用。
9、 惠安女上身穿的“節(jié)約衫”富有裝飾性,胸圍、袖管收縮緊貼著胸部和手臂,充分襯托出婦女身上的曲線;衣袖長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滾接二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為黃或金黃色,一環(huán)花布,袖口為十二厘米左右;衣長僅至臍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橢圓形,向外彎展至袖攏,使腰間五彩塑料絲褲帶和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臟衣沿衣袖。
10、布色在冬春季多藍、黑色,夏季多蘋果綠、白地柳條線或兩色套裝。
11、婦女婚裝則用全套黑色絲綢衣服。
12、 惠安女下身穿的褲子,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制成。
13、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
14、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為三十厘米。
15、 在崇武鎮(zhèn)城外郊區(qū)、山霞、小乍、凈峰,當?shù)貗D女還保持著穿著民俗服飾的傳統(tǒng)。
16、這一度引起國內(nèi)外許多不同學科的學者、美術(shù)戲劇工作者、旅游者的重視,并且從積極方面去探訪、研究。
17、 惠安女的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乍、凈峰兩個類型。
18、每個類型可在清末至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六十至八十年代諸階段來看其服飾的演變。
19、 就現(xiàn)代惠安女來看,她們頭戴黃色竹斗笠和花頭巾,斗笠涂上黃漆,具有防日、防雨 淋作用。
20、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避風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fā)型等作用。
21、她們還常手提黃漆小竹籃。
22、惠安女身穿“節(jié)約衫”,比過去的“接袖衫”和“綴做衫”更富有裝飾性。
23、即減去過去繁雜的拼接工藝,胸圍、袖管收縮緊貼著胸部和手臂,充分襯托出婦女身上的曲線;衣袖長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滾接二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為黃或金黃色,一環(huán)花布;衣長僅至臍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橢圓形,向外彎展至袖攏,使腰間五彩塑料絲褲帶和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臟衣沿衣袖。
24、布色在冬春季多藍、黑色,夏季多蘋果綠、白地柳條線或兩色套裝。
25、婦女婚裝則用全套黑色絲綢衣服。
26、下身穿的褲子,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制成。
27、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雖狹小,既美觀又便于勞動。
28、民間說:“民主衫,封建褲;節(jié)約衫,浪費褲”是解放初留傳至今,對婦女特別服飾的概括。
29、 小乍和凈峰類型,與崇武城外、山霞不同的是:她們也頭戴黃斗笠,笠內(nèi)也綴上各種絨花和塑料花。
30、也蒙上頭巾,但頭巾卻是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shù)膬蓚?cè),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
31、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
32、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fā)還留有劉海。
33、由于現(xiàn)代婦女多到外地做工,接觸外界和見識增多,服飾也有起了變化。
34、但上衣長度仍不過臍口,袖口為十二厘米左右,褲筒僅為三十厘米。
35、她們還常穿紅色綴綠色的羊毛背心。
36、褲子多為褲管寬大的“曠褲”或西褲,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
37、過去民諺:“褲頭脫脫,頭頂插牛骨,肚臍親(真)象土豆(花生)窟”。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惠安女的服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