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帶拼音
發(fā)布日期:2025-04-13 14:20:47 來源:網(wǎng)易 編輯:伏剛琰
《敕勒歌》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展現(xiàn)了北方草原的壯麗風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這首詩充滿了豪放與自由的氣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敕勒歌》原文及拼音
敕勒川,陰山下。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蒼蒼,野茫茫,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風吹草低見牛羊。
Fēng chuī cǎo dī jiàn niú yáng.
這首詩歌用簡練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首先,“敕勒川,陰山下”點明了地點,即敕勒川位于陰山腳下。陰山是中國北方的重要山脈之一,其雄偉的山勢為草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接下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將天空比作蒙古包(穹廬),形象地描繪了草原上無邊無際的開闊景象。這種比喻不僅表現(xiàn)了草原的廣闊,還體現(xiàn)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們居住在圓形帳篷中,隨水草而居。
“天蒼蒼,野茫?!边M一步強調了天地之間的遼闊與蒼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帮L吹草低見牛羊”則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通過動態(tài)描寫,讓讀者仿佛看到了風吹過草地時,牛羊若隱若現(xiàn)的生動畫面。
《敕勒歌》不僅是一首描寫自然美景的詩歌,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贊美了大自然的壯美,同時也表達了游牧民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此外,這首詩歌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和獨特的意象構建,使其成為千古傳頌的經(jīng)典之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