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什么意思】“曲高和寡”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很少”。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作品或言論過于高深,難以被大眾理解和接受,也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因格調高、標準高而知音稀少。
一、成語解析
項目 | 內容 |
成語名稱 | 曲高和寡 |
拼音 | qǔ gāo hé guǎ |
出處 | 《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
本義 | 曲調越高,能和的人越少。 |
引申義 | 作品或言論高深難懂,理解者少;或指人志趣高遠,知音稀少。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學、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作品或觀點。 |
近義詞 | 陽春白雪、孤芳自賞、曲高和寡 |
反義詞 | 雅俗共賞、通俗易懂、廣受歡迎 |
二、成語背景與演變
“曲高和寡”最早出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宋玉的《對楚王問》。當時楚王問宋玉為何不被百姓喜愛,宋玉以“曲高和寡”作答,意指自己所作之詩辭藻華麗、意境深遠,普通人難以理解,所以愿意欣賞的人不多。
后世將此成語引申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用來形容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高雅、獨特風格的作品,往往難以被大眾廣泛接受。例如,一些現(xiàn)代音樂、文學作品因為風格獨特,受眾較少,就被認為是“曲高和寡”。
三、現(xiàn)實中的應用
場景 | 應用舉例 |
文學創(chuàng)作 | 某位作家的作品語言晦澀、結構復雜,讀者群體較小。 |
藝術表演 | 一位歌手堅持原創(chuàng)風格,但觀眾反響冷淡。 |
思想表達 | 某位學者提出新理論,因概念抽象,認同者不多。 |
日常生活 | 某人說話方式與眾不同,別人聽不懂,覺得他“太高冷”。 |
四、總結
“曲高和寡”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它反映了藝術與思想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狀態(tài):高雅的東西往往需要更高的理解力和審美能力,因此受眾有限。這并不意味著高雅的東西不好,而是說明了藝術與思想的多樣性和層次性。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既要尊重“曲高”的價值,也要努力讓“和寡”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畢竟,真正的藝術和思想,不應只停留在少數(shù)人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