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狐貍和葡萄的故事(伊索寓言狐貍和葡萄)
關(guān)于伊索寓言狐貍和葡萄的故事,伊索寓言狐貍和葡萄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菲菲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通過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故事,諷刺了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的人。
2、在一個炎熱的夏日,一只狐貍走過一個果園,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
3、它從早上到現(xiàn)在一點兒東西也沒吃呢!狐貍想:我正口渴呢。
4、于是他后退了幾步,向前一沖,跳起來,卻無法夠到葡萄。
5、狐貍后退了幾步繼續(xù)試著夠葡萄。
6、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得到葡萄。
7、狐貍試了又試,都沒有成功,最后,它決定放棄,它昂起頭,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8、”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說:“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
9、”孔雀又告訴了準備摘葡萄的長頸鹿,長頸鹿沒有摘,長頸鹿告訴了樹上的猴子,猴子說:“我才不信呢,我種的葡萄我不知道嗎?肯定是甜的。
10、”猴子說著便摘了一串吃了起來,吃的非常香甜。
11、在一個人經(jīng)歷多次失敗后,會形成心理暗示,并且將這種消極的暗示傳遞給他人,從而無法取得成功。
12、所以我們永遠不能一意孤行,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解決問題。
13、擴展資料:《狐貍和葡萄》的寓言故事眾所周知,其實這則故事也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較多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
14、當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內(nèi)心自覺或不自覺地會產(chǎn)生一種希望解脫緊張狀態(tài)、恢復情緒平衡的適應性傾向。
15、就像寓言中的狐貍那樣,對得不到的東西就貶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心理學上就稱之為“酸葡萄心理”。
16、這種能起到心理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機制,已沒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貶義。
17、用自己能夠接受的理由來對事物自圓其說、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嚴重的傷害,這樣的“酸葡萄心理”是我們的心理衛(wèi)士。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